“探废”的走红,看似是对小众美学的个性追求,实则折射出年轻人寻求独特体验、逃离同质化生活的心理诉求。废弃建筑承载着时代印记,斑驳墙体记录着城市变迁,锈蚀机械镌刻着工业文明的痕迹,某种程度上成为观察历史、感悟时光的特殊窗口。但在流量逻辑的裹挟下,这份初衷逐渐变了味儿:有人为博眼球刻意追求惊险刺激,对“禁止入内”的警示标识视而不见;有人把翻越围墙、躲避管理当作“勇敢勋章”,将安全规则与公共秩序抛诸脑后。这种畸形导向,让“探废”从原本的文化观察,异化为不计后果的危险狂欢,既背离了追求美学的本质,更暗藏着致命隐患。

事实上,废弃场所早已脱离正常安全管控,墙体松动随时可能坍塌,裸露电线暗藏触电危险,废弃电梯井、深坑极易造成坠落事故,不明化学残留更可能危害身体健康。上海某废弃工厂内,探险者翻墙闯入后不慎摔进烂泥地;某贴有明确警示标识的废弃广场上,摄影师为追求独特角度攀爬高坡导致坠落受伤。这些事故并非偶然,而是漠视规则、盲目冒险的必然结果。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探废”行为已触碰法律边界。擅自闯入他人产权建筑,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的规定,破坏废弃设施则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构成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罪。
引导“探废”潮流回归理性,需要多方合力、标本兼治。社交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主动下架危险“探废攻略”,在相关内容页面增加安全提示;相关部门可对辖区内废弃场所加强排查管理,设置明显警示标识与防护设施,同时统筹规划可利用资源,为年轻人提供安全合规的文化体验渠道;社会组织与媒体也应加强宣传引导,普及安全知识与法律常识,让理性探索的理念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年轻人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与价值观,明白真正的美学追求不应以生命安全为代价,理性探索远比盲目冒险更有意义。

审美不是无底线的放纵,自由更不是漠视规则的借口。当“探废”者放下翻越围墙的冲动,社交平台摒弃猎奇引流的功利心态,相关部门完善管理与引导机制,这场小众美学潮流才能真正回归本真,既满足人们对个性体验的追求,又守护好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的底线。
注:以上内容摘自民主与法制时报,作者:季川。

广东申亭明条律师事务所
资深律师团队 涉及领域广泛
及时跟踪反馈 确保案件进度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国际贸易中心大厦3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