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6 万返还案看宗教捐赠:戒律底线与法律红线如何划定?

发布日期:2025-08-09 16:14:07   浏览量 :24
发布日期:2025-08-09 16:14:07  
24

近日,一起寺院僧人收受巨额供养案的判决引发社会对宗教捐赠法律边界的热议。北京某律师事务所代理的返还不当得利案件中,法院最终判令僧人全额退回不当得利206万余元。这一判决不仅为类似纠纷提供了司法参考,也让不少关注少林寺相关争议的网友产生联想:“那些曾给少林寺捐款的香客,是否也能追回款项?”


佛门破戒敛财:一场披着“供养”外衣的骗局

案件的核心人物是一名持有戒牒的僧人刘某与女香客的财产纠纷。2022年2月至4月间,女香客在寺院上香时结识刘某,对方以“传授佛法”“解惑避祸”为名接受其供养。在刘某的影响下,女香客不仅与僧人发生性关系,更将名下两套房产、两处车位悉数过户至刘某名下,还通过转账和购买保险等方式支付近50万元。

直至亲友提醒劝阻,女香客才猛然醒悟,先以被诈骗为由向公安机关报案,却因“无犯罪事实”未获立案。随后其委托律师团队以“不当得利”案由起诉,最终迎来胜诉。法院审理认为,刘某作为出家僧人,违反佛教“不淫邪”五戒,与供养人发生性关系,且将受赠房产低价转让、卖房款转移给前妻,其行为严重违背宗教教义和公序良俗。即便持有戒牒,其接受供养的民事行为仍属无效,继续占有财产已无法律依据,构成不当得利,故需全额返还。

律师团队的关键辩护思路颇具启示:通过提炼“破戒发生性关系”“财产转移至前妻”等细节,精准揭露僧人以宗教名义行家庭敛财之实,有力证明了“无法律根据”这一不当得利核心要件,为判决奠定了事实基础。


从个案到普遍:宗教捐赠的法律边界在哪?

这起案例的意义远超个案本身,它清晰划定了宗教捐赠的合法边界——**并非所有以“供养”“捐赠”名义的财产转移都不可逆转**。法律视角下,宗教捐赠本质仍属民事行为,需遵守法律底线与公序良俗。

具体到少林寺相关争议,当前方丈释永信因涉嫌挪用寺院资金、与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等问题被指违规,戒牒已被注销。参考刘某案的司法逻辑,若香客捐赠时明确指定用途(如“用于佛像修缮”“寺院建设”),但后续发现款项被挪作个人开销或违规用途,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赠与人有权以“受赠方未按约定履行义务”为由主张返还。


此外,若捐赠存在受欺诈、胁迫或重大误解等情形,例如香客因被误导“捐款可消灾避祸”而支付款项,事后发现属虚假宣传,此类捐赠行为可依法撤销。刘某案中,法院正是通过审查僧人行为是否符合宗教基本教义,否定了违背戒律的民事行为合法性,这一逻辑同样可适用于其他宗教捐赠纠纷。

启示:捐赠有边界,维权有路径

这起判决为宗教活动中的财产纠纷提供了明确指引:宗教信仰自由受法律保护,但绝不意味着宗教场所或僧人可借信仰之名突破法律与道德底线。对于捐赠者而言,需注意留存捐赠凭证、用途约定等证据,明确捐赠指向;若发现权益受损,可通过法律途径主张权利,不当得利、赠与撤销等法律条款为维权提供了路径。

对于宗教从业者而言,该案更是警示:宗教戒律不仅是信仰规范,也可能成为司法审查的重要依据,违背公序良俗的“供养”终将面临法律追责。这场判决撕开了“宗教捐赠不可逆转”的迷思,也让社会看到:法律始终是规范宗教活动、保护公民权益的坚实底线。


广东申亭明条律师事务所

资深律师团队  涉及领域广泛

及时跟踪反馈  确保案件进度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国际贸易中心大厦35楼

关于我们
ABOUT US
申亭明条律所是专业从事法律服务,弘扬法治文化,宣传法治精神,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法律服务的产品化、专业化、团队化。主要法律服务领域涵盖:房地产与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刑事辩护,婚姻家事,企业合规管理、股权投融资、并购重组、私募基金等。服务类别包括:诉讼、仲裁、常年法律顾问和专业法律服务。
快速链接
QUICKLINKS
精选服务
SELECT SERVICE
刑事律师团队
行政纠纷业务
婚姻纠纷业务
合同纠纷业务
房产纠纷业务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