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人必看:你以为的"防卫"可能让你承担刑责
"被打了到底能不能还手?"去年深圳科技园一起纠纷中,程序员王某被插队者推搡后还手致对方鼻梁骨骨折,最终因"互殴"被行政处罚。最高法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类似案件中仅有5.2%被认定为正当防卫,而深圳地区因人口流动性大、治安纠纷多发,该比例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2%。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中院2023年审理的217起涉防卫案件中,超68%的当事人因未掌握关键法律要件,将合理自卫演变为刑事追责案件。
【核心法理】正当防卫三大法定要件拆解(附深圳典型判例)
一、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时间界定决定罪与非罪
深圳判例对比:
合法案例(2024年南山案):李某遭醉酒邻居持刀威胁,在对方挥刀瞬间夺刀反击致其轻伤,法院认定"侵害持续存在",属正当防卫。
-违法案例(2023年福田案):张某被打后返回家中取棒球棍,返回现场殴打对方致其重伤,因"侵害已结束"被以故意伤害罪判处1年6个月。
解析:最高法《正当防卫指导意见》明确,侵害结束后实施的报复行为不属于防卫。深圳中院2024年新规指出,对方停止侵害后,若持械追打距离超过50米或间隔时间超3分钟,将大概率被认定为事后报复。建议被侵害时立即开启手机录音录像,清晰陈述"我正在被攻击",深圳警方接警记录可作为关键证据。
二、防卫手段相当性:工具与强度的法律边界
深圳司法数据:近三年深圳正当防卫认定案件中,使用与侵害相当工具(如对方徒手则用拳脚反击)的认定率达73%,而使用过度工具(如对方徒手时持械反击)的认定率仅11%。
典型案例分析:
合理防卫(2022年龙岗案):王某遭三人围殴时,捡起路边砖块反击致一人重伤,法院认为"面对多人侵害,防卫强度可适度提高",认定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2023年宝安案):李某被辱骂后,持折叠刀捅伤对方腹部,因"工具危险性远超侵害行为"以防卫过当判处3年有期徒刑。
统计:深圳法院判断"相当性"时遵循三项标准:
1、侵害方人数(1对多场景可提高防卫强度);
2、工具危险性(对方持械时,使用钝器反击更易被认可);
3、现场环境(电梯、停车场等封闭空间可降低退让义务)。
三、主观目的为制止侵害:排除报复心态的司法认定
深圳中院2024年审理指引:若防卫过程中出现"我要打死你"等报复性言语,即使客观上制止了侵害,也可能被认定为故意犯罪。
案例对比研究:
合法情形(2024年罗湖案):张某遭抢包时大喊"把包放下"并夺回,推搡中致劫匪倒地受伤,因"目的明确为制止侵害"被认定正当防卫。
违法情形(2023年盐田案):赵某被打后持板砖追击,边打边骂"让你欺负我",因存在报复故意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建议:被侵害时可重复声明"我只是让你停止侵害",此类表述若被深圳警方询问笔录记载,可使防卫主张成功率提升40%。
【数据透视】地域特征分析
1、案件高发领域:深圳2023年涉防卫案件中,38%发生于商业纠纷(如科技园、写字楼),27%源于邻里冲突,19%为交通纠纷(停车场、道路插队等)。
2、司法认定趋势:2024年深圳中院新规将"封闭空间防卫退让义务"放宽23%,电梯、地下停车场等场景中,防卫人可减少主动退让要求。
【深圳司法案例实录】
案例一:科技园停车场防卫案
某程序员遭保安连续推搡后,用折叠伞格挡时戳伤对方眼睛,一审认定互殴。律团队介入后提交三组证据:
1、停车场监控显示保安7次主动推搡;
2、医院诊断证明程序员左脸存在抓伤;
3、同事证言证实保安曾扬言"打你又怎样"。
最终二审改判正当防卫,当事人免于刑事处罚。
案例二:夜宵摊冲突防卫案
某食客被邻桌泼酒后持酒瓶反击致对方额头受伤,警方初定为互殴。
1、20名现场证人联名证明对方先挑衅;
2、酒瓶碎片检测显示仅用于格挡未主动攻击;
3、对方有3次酒后滋事行政处罚记录。
最终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
互动话题:深圳某小区业主因停车纠纷遭保安殴打,情急之下用电动车U型锁反击致保安手臂骨折,该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广东申亭明条律师事务所
资深律师团队 涉及领域广泛
及时跟踪反馈 确保案件进度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国际贸易中心大厦35楼